俄烏戰爭 中國漁翁得利?
2022年4月6日

撰文:辛平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中國的一句成語,但複雜的現實社會中應對不當,卻並不一定是漁翁如此輕鬆得利。

中國在聯合國要俄羅斯退兵決議的投票上完全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令人擔憂今後中國在國際重大問題上還能與大多數國家站在一起嗎?假如本次中國在俄烏爭端上不主持公道,不提周恩來當年首倡的國與國之間外交關係的五項基本原則,那麼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高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象將嚴重受損。

2月24日的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A股的中俄貿易板塊股票集體飆升,業界預計隨着西方制裁行動的展開,走投無路的俄羅斯石油天然氣農產品及大宗商品將湧向中國,中俄貿易額將大幅攀升。

俄羅斯是全球第二大原油出口國,僅次於沙地阿拉伯,每天出口400萬桶至500萬桶原油,以及200萬桶至300萬桶成品油。

開戰後,國際上這種高油價的局面能夠持續多久?儘管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受到了歐美抵制,但是只要其天然氣和石油的產量不減,換一個新的買主就是了,畢竟俄羅斯的天然氣斷供歐洲,賣給中國總是可以吧!那麼原先中國在國際市場上購買的份額由歐洲替補,那麼這個供需也是可以大致平衡的。

中國買俄石油應講價

現階段中國購買俄羅斯天然氣的問題不在於數量而在於價格。據國內媒體披露說中國過去購買俄羅斯的天然氣價格一直高於國際市場價格,因為那是一個賣方市場;現在是掉了個頭,中俄交易成了買方市場。因此中國方面要打破那種放不下面子討價還價的思路。

俄羅斯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麥出口國。根據USDA發布的2022年2月全球供需月度報告,初步統計,2020/21年,全球小麥貿易量達2.03億公噸。俄羅斯、歐盟、美國、加拿大、澳洲、烏克蘭、阿根廷為主要出口地區,出口量分別達3910、2974、2699、 2643、2385、1685與1153萬公噸,佔總出口的比例依次為19.3%、14.7%、13.3%、13%、 11.8%、8.3%以及5.7%。

中國在小麥玉米等等農產品的進口上如何顧及俄羅斯的救助以及美國的貿易平衡,實際上是一個顧此失彼的抉擇,例如中國進口俄羅斯的小麥多了,必然對美國的進口就少了,那麼中美貿易平衡又會受到嚴重的影響,說到底,是關乎中國如何在俄羅斯與美國之間的一種利益平衡的考量。

金融制裁下暗渡陳倉

美國時間2月26日,美國白宮宣布其與歐盟、美國、加拿大領導人的聯合聲明,決定確保將選定的俄羅斯幾家主要的大銀行從「環球銀行同業金融電訊協會(SWIFT)」的信息系統刪除。

表面上看俄羅斯與世界各國的貿易渠道正規的貿易結算大門給關上了,實際上未必,這首先是因為俄羅斯的許多產品中國都有互補性,中國迫切需要購買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重金屬,甚至軍工產品,而中國的電子產品、機械產品、輕工產品也在俄羅斯受歡迎,因此,彼此之間即便沒有這次戰爭的插曲,中國與俄羅斯的貿易依舊保持在一個互惠互利穩步發展的規模。

其次,中國與西方市場的貿易渠道還是相通的,這表現為中國與西方世界彼此國際貿易的渠道相通,因此中國許多的貿易公司可以充當俄羅斯貿易的二道販子,可以通過中介人的角色幫俄羅斯在世界市場上採購西方的產品,尤其是在香港,俄羅斯可以很方便地通過香港的企業向世界市場採購商品。

第三,中國的所有銀行與西方世界的國際結算渠道也依舊是暢通的。據了解,中國的四大國有銀行都在俄羅斯開有多家分行,因此俄羅斯的企業完全可以借助中國各大商業銀行的結算渠道與世界各國開展正常的貿易結算。

第四,在國際上信用卡的結算通道主要是由Visa卡和萬事達卡兩大巨頭組成,10年前,中國為在國際信用卡市場上分一杯羹,成立了中國銀聯的國際信用卡業務結算網絡,但是其客戶群僅僅停留在中國及東南亞周邊國家。最近,Visa卡和萬事達卡分別宣布停止其所有在俄羅斯的信用卡結算業務,這為中國銀聯乘虛而入擴大業務提供了天賜良機,目前俄羅斯各大銀行紛紛將其信用卡的結算掛到了中國銀聯的國際結算通道線上。

我們應該看到,西方對俄羅斯金融制裁的發生,儘管對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窗口,但此刻俄羅斯對人民幣的大量需求是一種地緣政治博弈的結果,而不是國際金融市場經濟下通過優勝劣汰和平競爭的結果,因此這樣的人民幣國際化的根基並不是牢靠的,我們對此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

中國在俄烏戰爭中如此力挺俄羅斯,假如俄羅斯贏了,吞併了烏克蘭,那麼,與烏克蘭在西部接壤的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斯洛伐克等華約成員國必將與駐紮烏克蘭的俄軍短兵相接了。如此一來,歐洲為尋求保護傘則更加投入美國的懷抱。但歐美緊密團結的時候更加對中國不利,反而有可能催生新的冷戰陣營初步形成:歐美等西方世界國家為一方,中俄和白俄羅斯、北韓等國家為另一方。反之,若俄羅斯輸了退兵,烏克蘭加入歐盟甚至北約,雖然北約東擴一步之遙抵近俄羅斯邊境,但俄羅斯經此一役已經元氣大傷,難以咄咄逼人勢均力敵般與之抗衡,世界處於分化瓦解之中,或許真的對中國呈現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之結局。

節錄自4月號《信報財經月刊》